兒童自然生態展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 定價:230
  • 優惠價:920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8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457051
  • 叢書系列:新潮文庫
  • 規格:平裝 / 31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11/17
“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觀

經典名著,就是每次讀它,均會給與讀者不同感受。主要我們讀者心中的心
境或一部份自己的見解與書中相同,所以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像。容格曾提
到:不是作者成就了書,而是書造就作者。透過每個人心中集體潛意識之運作,
將人類恆古至今的問題表現於文字間。雖然是作者個人主觀的產物,但是卻成為
人類客觀的偉大傑作。就是這個意思,它反應我們多數人的心與意直到萬世。而
戰爭與和平更是名著中名著。毛姆曾說過這本書世界上最偉大小說,赫塞也曾說
此本書來自天上,非人間可得。此書隱含主題甚多,視各人取捨。本書是以俄國
1812戰爭為主軸,描述兩大貴族家庭的生活興衰歷史。也只有托爾斯泰這個天才
以他非凡智慧,與人們潛意識的交互作用,創造此書。在歷史中發生迴響,呼喚
人們的心,在人們心中迴盪不已。


當我第一眼閱讀此書時,書中所闡述的歷史觀一下吸引我。所以本人僅以戰爭與和平書中十七篇連續故事中最後一篇歷史的教訓為主,闡述我所認識托氏歷史哲學,那就是歷史是不可知的。歷史由無數個偶然和巧合所造成。但就像拿破崙決定遠征俄國及遠征失敗一樣,這一切事件中存在著一個必然的法則,此兩者論調看似矛盾,但實為一體兩面。

即無限存在的種種巧合之中,會產生一個必然的法則。
而歷史事件的方向是由無數人意志總和來決定。
—托氏稱之為集體意志。
—或神的意志。

以下分三部分說明:

第一部份

本文所引版本目次,皆是志文出版社,新潮世界名著35,戰爭與和平。
本書原名Bonhan Mnp (Mip)戰爭與民眾,主要談民眾,代表一種刻苦踏實而有人
情味,有俄國式象徵的人。

托氏由1805年一直寫到1820年,其中以1812年拿破崙侵俄為中心,一共佔有六篇長,其中大量採用戰爭雙方的報告、戰史、人物傳記,而穿插於其中的偉大歷史小說。其中自然有因戰爭而發生而產生之愛情、社交生活、農民生活…等。為了說明托氏歷史觀,將直接採用與戰爭有關敘述,了解集體意志作用於歷史之處。

也許有人會問,戰爭與歷史有何直接關係?在書中托氏有一節去說明它,我個人看法是如果將國家比喻人,戰爭是人施行意志的最後手段。一但開戰,它就是與國家有關,也和在國家內每個人未來命運有影響,可以拿甲午戰爭為例,有一種說法是是日本全國對北洋艦隊,它打敗,為何清廷要全國分擔賠款?就好像胃只要自己吸收養分就好,不用去管盲腸。所以一場大戰爭是影響全國人民的命運。托氏以戰爭為主軸,也是以影響歷史最大因素為著眼點,去描寫歷史。及其原因與發展,當然書中也有談人的命運,但相比之下較不明顯。

第一個戰爭是在第二卷第二篇第14節開始所述1806年俄國軍團到奧國的故事,由原來俄法小會戰→傳遞捷報到奧皇室→皇室冷漠對待使者→因為維也納為法攻陷,奧法簽訂合約。結果使得俄國軍隊長途行軍後必須對抗整齊而新傳捷報的法軍。但是在霍拉布霍恩,法軍主將牟拉居然延用兵不血刃奪下維也納橋的方法,提議休戰三日,等待後面法國大軍。這個偶然使得俄國先頭部隊得以休息整隊。造就了俄軍大捷,在本次戰役中俄軍行動表現了少有的英勇,砲兵之英勇像挺立在風雪中的松一樣。但是這一切事實當真是來自牟拉之錯誤偶然嗎?

第二場戰役是第二卷第三篇第14節1806年 奧斯特里茲會戰—就像上了發條後時鐘,一但轉動後,活動的結果與目的就不是它所知道的。

第三場在第三卷第14節所述1812年七月,奧斯特羅夫戰役,書中曾經提到騎兵連連長下令擊潰法軍,但重要是和他感覺一致(勝利的信心)騎兵連,他們間似乎只憑一種無形連接,就像齒輪一樣一個接一個就動起來,所以這會戰他們就勝利。但是大戰爭是否如此?是靠主將,還是人心?

那是只看全民意志表現而非統帥或主將,或將領個人決定。在描述本戰爭前幾節,托氏特別說明有九派軍人,在統帥部中:計畫派、隨意派、折衷派、講和派、巴克拉派、班尼格生派、皇帝領軍派、為自私自利派(人還是最多)、排斥皇帝派等。但是戰爭之打勝與他們決定無關。

在戰爭中考慮這麼周密的計畫也毫無意義,一切全看如何應付敵人,出乎意料之外舉動—而這種行動往往是無法預見。

戰爭的條件和情況是不可預知,也不能加以確定,每件事正如同一切現實的事物一樣無法捉摸,全部取決於變化無窮的狀況、條件,那有什麼科學。這些條件的作用是在某一時刻決定,但誰也不知它何時發生。所以所有軍事計畫的優點只能在事件發生時才能看得出來。

何謂軍事天才—適時下令是天才嗎?基本上托氏認為是軍隊使他擁有榮耀和權力。真正戰場勝利取決於在隊伍中那個喊「垮」或喊叫萬歲的人。唯有在隊伍中,人才能懷著「自己有用」的信心而有所奉獻。那才是勝利之因。

托氏在書中夾雜很多對1812年戰爭勝敗的原因分析:在戰場上參加戰爭無數人,都是依照他們個人的特性、習慣、環境和目的而行動,軍人們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並且是出自於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這樣做,他們都是歷史的被動工具,做了自己不明白而為我們後人所了解的工作。

現在我們已知法軍敗北之因:
(1)他們沒有準備要冬季遠征。
(2)他們放火搶劫!使得俄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情緒大增。

但是俄國人所有一切準備都是要阻止法軍進入俄國境內,所有結果,反而是法國人的勝利,造成法國軍隊滅亡。但是法國的歷史學家,都猜想拿破崙不想使戰線延長,要尋求法俄會戰的機會。但是在各式各樣的猜測中,是否事實真的是俄軍使用焦土作戰,誰也不知道。所以托氏認為:由於參與戰爭的許多人士的陰謀、私人的慾望、野心的各種極複雜的交互作用。他們並沒有想到那一定發出什麼事,以及拯救俄國的唯一方法。每一件事的發生都由於偶然。其中描述了皇帝及各軍團因指揮不當,使俄軍後退,反而救俄國,但是俄國人民受苦了。

第四場會戰是第三卷第二篇19節1812年8月保羅既諾會戰(法國人稱之為莫斯科會戰)這種戰爭,俄軍是戰略成功,戰術失敗,因為俄軍損失過半,而法軍損失較少。另一方面俄軍第一次勇敢挺住法軍的攻擊,使得法軍的士氣下降,進入莫斯科後更形頹廢。造成軍隊必然要離開莫斯科,然後不經會戰就損失了大半兵士,離開俄國。

但是在發動戰爭之時,俄軍主帥克托佐夫和拿破崙行動是被動的,但是被後來歷史學家附會既成的事實,巧妙杜撰統帥遠見與天才的證據。但事實下,指揮官是歷史的盲目現實中,最身不由己的人物。因為他只是承著集體意志行動。

托氏花了21節文章,談此戰役中人物心理狀況,部隊佈防,也手畫了一張戰場佈置圖。托氏在本段中強調,在戰爭中是不談仁,那是婦人之仁,戰爭是生活中最醜惡之事,不是消遣。不可在戰爭中玩笑,不可寬大。

而決定戰爭勝負是一股氣,靠每個士兵心裡那股氣,我們稱之為士氣。軍隊強弱力量是不能相比,有時一個營較一帥強,但有時卻較一營弱。端視兩方戰士那一方士氣高,打個較對方狠,氣勢旺盛,誰就操勝券。

在戰爭中每一方所下達之軍令,是否一定準時達成呢?那也要視各種偶然因素而定。但是這場戰爭是一個人-拿破崙意志嗎?托氏認為是否的,那是每個人共業-集體意志。

戰爭最後高昂鬥志的俄軍,在礦野中被在機堡內法軍,打到人員損失一半,但是他們有鬥志,有企圖第二天再反攻法軍。托氏是這樣描述『戰鬥進行了十小時,依然勝敗未定,這一點不但不可思議,而且在三小時內維持一支大軍不完全潰散,不逃跑,也實在不可思議』。

故托氏指出,這一切事實,不是出於哪個人的個人意志,而是出於指導人類與世界的神,意志而進行。這就是俄軍所獲得精神勝利啊!

  下一場書中所描寫戰役是塔路齊諾戰役,在書中第二篇第六節1812年
10月伏擊法軍。要活捉法軍將領牟拉,但是俄國部隊一意追趕法軍,不注意他們背後和四周所拋下的東西,否則他們就可能擒獲牟拉,擄得了敵營一切。長官意圖是如此打算,但是俄國哥薩克部隊,在一搶戰利品時,就再也無法調動。反而使退卻的法軍立定腳步,進行反擊。而其他俄軍支隊也沒有按時就戰鬥位子。

所以又是一個偶然。

無數自由的力量(平白在法軍砲火下,損失數百人,而在一場生死存亡戰鬥中,人以在此最自由)影嚮一場會戰方向,而這個方向絕不可能事先知道,並且從來不會與任何一個單獨力量完全一致。我們可以以力學相加為例,物體受多個力時,則轉動移動方向不一定與各力方向一致。

如果說在史學著作中,發現會戰是有次序時,循著預定計畫而執行,那我們的結論是:這些著作不足以採信。這場戰爭,原先目標是多種的,按作戰部署作戰,俘獲牟拉或殲滅敵軍團或軍官們想法(在戰爭建功),幾乎沒一項達成。但是在最小努力和最微不足道損失下,儘管有空前的混亂,郤獲得整個戰爭最大成果一那就是俄軍反守為攻,法軍在此役,弱點暴露無疑,而且那個伏擊一促使拿破崙潰逃。

  我們可以這樣問,是拿破崙下令撤軍嗎?

答案是支配法軍潰敗力量,也支配了拿破崙下令撤退。一個不懂機器運轉的
人,在他看見機器運轉時,會以為這部機器,最重要的部份是那個偶然落在機器內,阻礙機器運轉的碎片。但是事實上,是那些無聲轉動連接的小齒輪。在此托氏描述了數名人物-道黑圖霍夫,柯諾夫尼林。是這些人默默做,形成了那巨大的力量。

歷史洪流一旦運行,有遠見之人是順著它,而不是硬碰硬的,阻止它,俄軍主帥克托佐夫就是這樣的人,當他聽到拿破崙快速撤軍時,他所做之事不是去攻擊,反是運用一切力量,阻止部隊正面與法軍交峰。此地運用了一個極佳比喻:

『一團雪不能立即在高溫下融化,要有一定時間限度,早於這個時間限度,任何熱能,都不能使他融。反之熱能愈大,剩餘殘雪就凝固,更結實。』

所以主帥的武器就是忍耐與時間。等法軍自動潰敗,有人或者會問,俄軍不
戰鬥時,那法軍不是只要向俄軍攻擊就好嗎?但是軍心已散的法軍,在那時心中只想兩件事,投降做俘虜或溜回家。

當必然之趨勢已然造成,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托氏所謂集體意志-神的意志。

  最後一場描述戰爭是沙姆涉佛村,在第四卷第三篇第三節開始,並非一場大
戰役,描寫一個為國服役的年輕人,在戰場中因太熱情而戰死之事。又在描寫另一主角被法軍俘虜後,被俄軍解救的故事。在此,托氏顯示出人生之偶然性,他說到,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可怕的事或地方,世界上沒有一個環境,是人置身其中會感到完全幸福,完全自由。但是,相反的沒有一個環境,人置身在其中會完全不幸,不自由的。幸福是在人的本身。人只在歷經過生死之際,才能理解這些事。不須外求,只有內求,認識神,才可獲得幸福。

最後一篇,通篇可以當做托氏自己的歷史發展哲學,首先托氏提到在他以前的歷史觀:

(1)上帝的意志,使各國人民服從,被選定人的意志。
(2)上帝領導,被選定人,去完成即定目標。

但是新歷史學派否定上帝說。他們研究,如何形成權力,而非權力的表現者, 一被選定人。但是現代歷史派,亦由別的途徑到達同一結論,即
(1)歷史有一個目標,各國人民向此目標而行。
(2)承認各國人民被一個人領導。

有些人認為那目標可知-即人民福祉或是馬克思所言:階級鬥爭,或黑格爾
所言:向精神自由的高度發展,或是黃仁宇所言:技術發展形成資本主義吧。另外在領導人方面,有些史學家集中於皇帝,將相。亦有史學家認為包含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等代表文化的人,但是什麼原因呢?眾說紛云。

推動各國人民的力量是什麼呢?有三派學說
(1)英雄與君王的固有權力,也就是他們相信,歷史是由個人意志形成。
(2)認為是很多人,很多方向的力量,所結果而成,例如描寫戰爭時,不探討主帥個人命令,而由很多人相互作用中找來源。
(3)第三種史學家相信,所謂文化決定一切,由大量精神活動及每個事件中去尋找存在事件的原因,有些時候可能是書,或某種主義。但是如何找尋精神活動與事件的因果關係,則是費人疑猜。例如民約論怎麼造成法國共和之暴民政治呢?這些學派無疑都使用了權力這個字,但它是表現或是概念,就會有不同解釋。在此時,法學即是利用人與群眾關係去理解權力。

權力是人民群眾意志的集中表現,它以明示和默許的方式,由群眾轉移到選擇出的統治者身上。但是權力之大小與時間是如何運作?

(1)群眾意志,無條件永遠交給統治者,任何權力鬥爭,視為權力破壞。
(2)群眾在一定確知條件,交給統治者,並對權力大小有所限制,如果統治者不遵守那些條件,則權力廢除。
(3)群眾意志,在有條件下交給統治者,但是條件是未知的,不明確,不確定。而許多權力轉移,是因為他們統治者,違反了默示條件。

托氏在此說明這三派學說其不完備性。
有時候權力之轉移是偶然的。

那麼歷史人物是重要性在那?

他們承接了人民的集體意志,有時代表某些概念本身的結果。而不是人民本
身。接著托氏又再度說明這三派轉移論是不完備,經驗證明有很多時候,統治者
命令時,會發生與其命令所希望相反的效果。所以這種意志轉移是無法被證明。

權力是一種關係。但是表現地方,就是命令與事件的連繫。即來自命令,及
其執行命令之連續動作,執行命令的人與下命令關係。但是命令須是可執行,所
以命令不可能是事件原因,但是命令與事件原因有關係存在,那就是下命令者自
己也參予事件。但是在一個命令愈多人執行時,下命令者參予事件機會便愈少。
所以事件之原因,在精神上是權力,在物質上是服從權力的人,事件便是兩者的
結合,是參予事件全體人的活動。

但是在權力關係中,個人的意志在那?

人之意志如何表現。人通過理智觀察自己,但通過意識認識自己,也因為意
志自由,人反而會有不服從理性意識的表現,他知道意志服從定律,但意識不相
信這個,我們不是制約反應下的必然行動者。

由意識產生了神學的罪,法學的社會責任,倫理學的善惡,及歷史中一人類
活動是自由或不自由等問題。意志自由與必然性。主要在行動者對外在關係,在
時空上位置,與產生行動原因的關係。


托氏研究意志自由與必然性,了解有三個關係存在:
(1)我們對外在關係了解愈多,必然性愈明顯,如一個人所讀的書,他所工作職業,等事物。
(2)時空關係愈久,必然性愈明顯。在大尺度歷史,就有所謂一定方向。
(3)因果關係,過去之果,未來之因,如果我們對事物連繫關係了解愈明確,愈無自由性可言。

那麼自由意志表現在那?
因為對各種關係,因果時空無法完備了解下,是沒有完全自由性,或絕對必然性。自由意志是內容,必然性是形式,兩者的結合,我們獲得了人類生活的明確概念。在此情形下,歷史科學就從諸多線索中,去尋找法則。但是有法則,人便失去了意志自由。

由此可見托氏歷史科學的脈絡

由事件發展->權力說->權力來源轉移->命令關係->自由意志與必然性。

推出:因歷史法則是建立在自由意志極小下,去尋找定律。
而推出歷史是不可知說。


雖說以現今科學而言,他推論不一定很嚴謹(但有相當程度的可信度)。

只有承認歷史是不可知下,我們才可去找歷史學,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但老子仍然向我們示道。

所以歷史不可知,在我們追求歷史真相時,那永遠是我們心中須警惕的話。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